朱旭良家紅窗白墻的新房外,一叢叢菊花開得正艷,把農家院妝點得分外美麗。遠處田野間,三四十畝菊花開得密密麻麻,把黃土地鋪成了白綠相間的“絨毯子”。
花田里幾個摘花的村民七嘴八舌地打趣著種植大戶朱飛子:“飛子今年發了,種了十來畝,算算把花都收了,能賺多少啊?俺光來摘花,一天都能發五六十塊工資呢!”朱家溝村第一書記程玉國也蹲下身來,一邊跟村民們一起摘花,一邊不忘鼓勵大家:“幫扶咱村的部隊給貧困戶的菊花苗都是免費的。這花耐貧瘠耐干旱,好養活,往地里一放,基本不用咋管,頭年賣鮮花,第二年又能賣花還能賣苗,脫貧致富就不是個事兒。”大家伙兒扎了堆問東問西,花田里霎時熱鬧了起來。
“現在花還沒摘,亳州那邊的中藥商已經全部預訂完了。”程玉國高興地說,當初引進北京菊種植項目的時候,也沒想到能未銷先熱。
狗年春節,程玉國沒在家里完完整整過完年。大年初五,他就帶上村委班子和村里的種植大戶,直奔國內最大中藥材市場安徽亳州。經過多方考察、比對,最終選中了管理簡單,見效快速的北京菊種植項目。得知消息,對口幫扶的某部隊馬上籌款,程玉國帶著村委班子第二次奔赴亳州,帶回了頭批菊花苗。開春松了地,8戶貧困戶領到了免費的花苗,種好了苗,也種下了希望。
程玉國給種植北京菊的8戶貧困戶算了一筆賬:一畝菊花年能產鮮花1200公斤左右,每公斤鮮花售價3元錢,每畝收入3600元,3畝地就是一萬多塊。鮮花烘干以后,1公斤能賣到60元左右,附加值大大提高。程玉國不滿足于讓貧困戶只摘鮮花賣鮮花,他聯系到一位多年經營花田的種植大戶,和村干部通過免地租、提供車間等優惠政策,硬是把種植大戶“搶”到了蓮莊鎮舊關村。在這個貧困村里發展出80畝成方連片的花田,在村支部建起了烘干車間,兩個村的鮮花集中到此,經過烘干、包裝等深加工環節,再集中銷往中藥材、茶葉市場,這一朵朵鮮菊花將變身制藥原料、菊花茶,乘著產業的翅膀,飛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