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黃13”億畝收獲儀式在宿州舉行,這是目前我國推廣種植面積最廣的大豆品種,其蛋白質含量超過45%,抗逆性優秀,已經連續多年局域全國大豆種植面積之首,累計播種面積超過1億畝,為我國豆制品提供了優秀的原料,也為種植大豆的農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
![“中黃13”播種過億畝 成我國種植面積最廣的大豆品種](http://www.yazyy.cn/static/image/load.gif)
蛋白質含量超過45%,能滿足人們對優質植物蛋白的需求
“中黃13”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王連錚研究員主持育成的廣適高產高蛋白大豆品種。記者了解到,該品種以豫豆8號為母本,中作90052-76為父本,經有性雜交結合系譜法選育而成。2001年通過國家審定,2005年起被原農業部列入國家大豆主導品種。
大豆是糧食、油料和飼料兼用作物,既能生產豆類食品、食用油、還能產出飼料原料豆粕。2017年,中國消費大豆達11059萬噸,超過世界大豆總消費量的1/3。
作為大豆原產國和主產國的中國,2017年大豆進口總量高達9554萬噸,進口大豆主要用于飼料加工和制油。而國產大豆主要滿足食用,也就是說人們日常吃到的豆腐、豆漿、豆面、豆皮、腐乳等豆制品都來自國產大豆。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表示,隨著國產大豆用途日益轉向食用,大豆育種方向也轉向了食用大豆品種。我國育成的大豆品種蛋白質含量最高已達50%以上。
“中黃13”是高蛋白大豆品種,蛋白質含量超過45%,比普通國產大豆高5個百分點,比進口大豆高6-7個百分點,在有限的種植面積上,提供了充足的植物蛋白。韓天富說,“中黃13”是消費市場所需要的品種,它與其他國產大豆品種一道保障了食用大豆完全自給,能夠滿足全國人民對優質植物蛋白的需求。
宜種區域跨越14個省市,高產、皮實,農民都愛種
“中黃13”先后通過了安徽、天津、北京、山西等9個省市審定,適合在全國14個省市推廣種植,它的適宜種植區域從北緯29度到北緯42度,跨三個生態區,是迄今為止我國緯度跨度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大豆品種。
高產穩產是農民喜歡“中黃13”的最主要原因。“中黃13”在黃淮海地區曾創造畝產312.4公斤的單產紀錄,在推廣面積最大的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202.7公斤,在25個試點全部增產,產量列參試品種首位。比照黃淮海畝產120公斤的平均水平,每畝增產19.2公斤,增收85元;“中黃13”葉片大,分枝多,群體繁茂,對雜草的抑制力強,耐瘠節肥,生產投入每畝節約50元;加工收益每畝增加42元。在黃淮海地區,大豆與小麥輪作,每畝地可增加小麥產量約10%,增產小麥40公斤,增收80元。每畝合計增加效益257元。
在宿州,種植“中黃13”大豆的農民用“皮實耐用”來形容它。“中黃13”抗倒伏,耐澇,抗花葉病毒病、紫斑病,中抗胞囊線蟲病。自2002年推廣以來,無論何種年景從未出現過絕產絕收。
此外,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科研人員針對黃淮海大豆生產中存在的播種質量差、秸稈處理困難等問題,集成8項單項技術,形成黃淮海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術模式。和常規技術相比,該技術可增產1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畝增收節支60元以上。利用該技術及配套機具,可在小麥原茬地上,一次性完成“種床清理、側深施肥(藥)、精量播種、封閉除草、秸稈覆蓋”等5項作業。李清武說,現在大豆種起來很簡單,可以全程機械化,2000畝地4個人就可以了。
一年一授權,推廣聯合體運行有監管,權益有保障
“中黃13”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另一個原因是建立了育繁推一體化推廣模式。“中黃13”授權給一批企業,至少10家企業形成一個推廣聯合體,聯合體成員要接受三個方面的監管:經營監管,市場監管,利潤監管。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遺傳育種中心副主任孫君明研究員告訴記者,“中黃13”一年一授權,對不服從監管或者不適宜參與的企業不再授權。“經營監管”就是每年對種子繁育數量、質量要求、銷售價格等實施統一調控,避免種子短缺或積壓轉商造成損失。在種子上市銷售前,聯合體開會分析市場行情,確定統一銷售最低價,禁止低價傾銷,對于不聽警告的企業不予返還授權保證金,嚴重的不再授權。“市場監管”則是為企業維權。未經授權企業或經銷商經營了授權品種,是對授權企業的利益侵犯。“利潤監管”就是掌控種子繁育情況,追蹤世界大豆生產與市場行情,調整種子收購量,預測銷售數量,調控批發與零售定價區間價等經營參數,從而保證企業盈利。此外,繁育推廣人員需加強“中黃13”的原種繁殖力度,保證原種純度。
“中黃13”大豆的大面積推廣一方面是品種的優質表現征服了市場,一方面也是其推廣體系在發揮積極作用,保障了種植大豆的農民和批發、加工、銷售的企業的利益,這才讓“中黃13”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