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是現炒菜的價格,為什么上的是預制菜?”
“我可以接受預制菜,但不接受你隱瞞這件事?!?/span>
“如果在菜單上標注了預制菜,我可以自己選擇吃還是不吃,決定權應該在我手里?!?/span>
今年的3·15晚會,將預制菜再次推進了大眾的視野。除了引發對違規使用槽頭肉事件本身的討論,許多人再次露出一種“不論如何對預制菜都愛不起來”的態度。
這場近幾年掀起的預制菜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遠沒有結束。
頻繁居家辦公時期,預制菜讓很多不怎么下廚房的年輕人改善了生活,但也引出了大眾對預制菜的擔憂;去年九月份,“預制菜進校園”的事件則得到了全民范圍的關注。家長們一方面堅持向相關部門投訴,一方面不惜百忙之中自己送飯,力圖讓自家小孩吃上一口安全、衛生、有營養的飯菜。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應該期待一個“沒有預制菜的世界”?
答案或許比很多人想象的簡單,不能。
從定義層面,預制菜的涵蓋之廣,其實遠超我們的想象。根據中國烹飪協會2022年4月發布的《預制菜產品規范》,預制菜的范疇不僅僅包括成品料理包。舉例來說,常見的冷凍涮肉卷、冷凍面點、調味小龍蝦和罐頭就依據加工程度的不同,分別屬于即配、即烹、即熱和即食四種預制菜分類。這些食物也早已成為生活里的“??汀薄?/span>
然而,在外出就餐時,已經和預制菜無數次打過交道的我們,卻很難接受飯館端上來的菜肴是預制菜。
打開小紅書,關于“如何判斷一家飯店是否使用了預制菜”的筆記數不勝數,其中常常被提及的判斷標準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備注去蔥姜蒜和香菜的、上菜速度特別快的、小店面但是菜品SKU很多的……如果說這些還算頗有道理,那么“吃完感覺口渴”、“吃起來不燙嘴,不像現炒的”這些更偏主觀的評價標準,多少是心理作用占了主導因素。
開誠布公地說,如果生產過程符合標準,制作過程操作得當,全程符合相關食品安全條例,人們對于預制菜或許不需要談虎色變。真正讓人反感的原因,實際上是消費者認為自己的知情權受到了損害。
雖然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法律法規層面的“預制菜”和大眾認知里的“預制菜”可能存在出入,尤其是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多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里明確指出: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也就是說,所有配備中央廚房的連鎖餐飲品牌產出的菜品,均不屬于預制菜的范圍,但是大眾的呼聲同樣重要。
這道看似無解的題目,也許要留給餐飲品牌作答。
“明牌”預制菜,
老鄉雞決定“開源”
預制菜,到底吃還是不吃?對于餐飲企業老鄉雞來說,他們選擇讓消費者自己決定。
4月初,老鄉雞在全國餐廳公示了正餐菜品的加工方式分類,主動在其中標注了正餐菜品預制與否的信息,給出“餐廳現做占比70.6%,半預制占比27.7%,復熱預制占比1.7%”的結論。與此同時,老鄉雞在《致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公開信》中主動向消費者告知:店內不是所有菜品都是新鮮現制;除肥西老母雞湯,部分雞類產品使用的是外采雞肉食材;目前,老鄉雞僅能在合肥和六安做到食材每日配送,在其他城市的配送時間需要2天等信息……以“現身說法”的方式,勸告消費者謹慎選擇。
老鄉雞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充分交還給消費者。
如果按照《通知》里提到“連鎖餐飲的央廚出品不屬于預制菜”的標準,老鄉雞的餐品均不屬于預制菜行列。但是出于對消費者的尊重,老鄉雞仍然將中央餐廚出品的菜品分為“復熱預制”和“央廚半預制”,且將預制、中央廚房等消費者容易敏感的信息公之于眾。
這樣的嘗試,一方面意味著老鄉雞成為業內優先“明牌”預制菜的餐飲品牌,另一方面也讓老鄉雞擁有了一次與消費者拉近距離,提升彼此信任的機會。
為了借此機會摸清自身食品安全的風險點,老鄉雞還組織了企業內部多個部門聯合開展“老鄉雞菜品溯源專項行動”,覆蓋了全國1218家餐廳,共計 226個SKU、873種原料以及305家供應商,制作成20萬字的《老鄉雞菜品溯源報告》(下文簡稱:《溯源報告》)并向社會全面原文公開,用互聯網的話說,老鄉雞“開源”了。
在《溯源報告》當中,不僅包括老鄉雞菜品原料的由來,還包含了食材供應商明細——這在餐飲行業里可以說是開創先例。對于老鄉雞來說,他們希望與同行共享優質供應商資源,促使行業正向發展,最終使廣大消費者獲益。
作為關注度極高的國民級餐飲品牌,老鄉雞真誠、透明、公開的品牌形象并非空談。2023年在品牌迎來創辦20周年之際,老鄉雞免費宴請了全國的顧客,正如很多網友說所“老鄉雞能處”“老鄉雞真的拿我當老鄉”,老鄉雞,一直與消費者站在一起。
2016年起,老鄉雞將門店廚房全部改為透明化廚房設計,目的是讓消費者隨時對后廚情況一目了然;2021年,老鄉雞開始每月定期進行企業內部的自查自糾,并在官方媒體平臺發布《老鄉雞自查自糾報告公示》;2024年,老鄉雞發布20萬字的菜品溯源報告,標注菜品“餐廳現做”“半預制”“復熱預制”,主動和消費者對齊預制菜認知,開通老鄉雞中央廚房和老鄉雞餐廳后廚兩個實時監控直播間,希望以種種方式推動行業進入“餐飲透明時代”。
未來的某一天,
我們會愛上預制菜嗎?
老鄉雞開創了一個先例,但也帶來了一個疑問,那就是:將預制菜的知情權還給消費者,人們是否會更樂意接受預制菜?又或者,品質值得信賴,制作符合標準的預制菜,能否改變大眾對于預制菜的認知?
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但值得一提的是,老鄉雞的嘗試帶來了一種積極的影響。當預制菜的食品安全達到了嚴苛的安全標準,食材、加工方式以明確的信息進行公開展示,假以時日,這些正向的信息既會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會提高消費者對預制菜本身的信任。
2023年,人民網研究院曾發布《預制菜行業發展報告》,其中就提到“絕大部份消費者在購買預制菜時都遇到了標示信息不明確的問題”。而相較于美國、日本等預制菜滲透率達60%以上的市場,中國預制菜滲透率只有10-15%。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也必須學會如何與預制菜“共處”。
對于今天的消費者來說,預制菜的大勢所趨也許是一種共識,但是從心理層面上仍然感到抗拒。本質上,消費者更希望掌握預制菜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而非“掛羊頭賣狗肉”式的買賣。
民以食為天。作為一個舌尖上的民族,我們似乎天生就懂得吃的重要性。既要吃飽,更要吃好,這是一種既樸素,又充滿奮斗精神的生活愿景,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當預制菜越來越多成為生活中的“食糧”,我們的要求或許并不復雜,就像老鄉雞正在做的那樣,安全衛生、食材新鮮、公開透明,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