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招股書中多處強調“不使用預制菜”“堅持現場烹制”“健康新鮮”“區別于預制菜肴”。
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南宋時期的徽州府(現跨江西、安徽兩省),明清時期一度居八大菜系之首。
其味道為咸鮮為主,突出本味,講究火候,知名菜肴有臭鱖魚、瓦罐湯、紅燒肉、地鍋雞等。
長期以來,徽菜在國內中式餐飲市場的存在感不算高,市場份額遠低于川菜、粵菜、江浙菜、京菜等菜系。
(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近年來,一家名為“小菜園”的品牌,在中式餐飲市場異軍突起。
“小菜園”主打徽菜特色,品牌口號為:“小菜園,母親的味道!”其強調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明確表示“不使用預制菜,堅持現場烹飪”。
(來源:“小菜園”官網)
據披露,按2023年收入計,“小菜園”不僅在國內徽菜餐飲品牌中排名第一,而且在國內休閑中式餐飲品牌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西貝莜面村。
(來源:綠茶集團招股書)
公司稱得上是后起之秀,其成立于2013年。相比之下,上述榜單的其他品牌,如西貝莜面村成立于1988年、綠茶成立于2008年、外婆家成立于1998年。
近期,“小菜園”的母公司——小菜園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公司”)向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風云君相當好奇: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中,公司快速擴張的秘訣是什么?
百元內中式餐飲龍頭
01 門店均為直營,外賣占三成以上
公司的股權結構分散,截至IPO前,汪書高、李道慶、田春永等9名自然人股東,通過多家持股平臺,合計控制公司92.99%的股權。
上述9人為一致行動人,共同構成公司的控股股東。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其中,汪書高為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據披露,汪書高在餐飲行業擁有超過20年經驗,創立公司前曾經營多家餐廳,并任安徽省烹飪協會副會長。
私募股權Harvest Delicacy(加華資本)為唯一外部股東,截至IPO前持股7.01%。
2021-2023年,公司營收從26億元增至45億元,期間CAGR(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1%;2024年1-4月,營收17億元,同比增12%。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劃分堂食和外賣兩大業務。
堂食是公司的第一大業務,但營收占比逐年下滑,2024年1-4月為64%,相較于2021年的85%,降幅逾20個百分點。
堂食業務在疫情期間表現欠佳,2021-2022年營收規模維持在22億元。
2023年,堂食業務大幅反彈,營收同比增40%至31億元。不過,2024年1-4月,堂食業務成長性再度放緩,營收同比增3%至11億元。
與此同時,外賣業務對公司業績的驅動作用日益明顯。
2021-2023年,外賣營收從4億元增至15億元,期間CAGR高達91%。2024年1-4月,外賣營收同比增33%,增速顯著高于堂食業務。
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業務,營收絕大部分來自“小菜園”品牌。
據披露,“小菜園”一直是公司的核心品牌,營收占比高達99%。
(來源:公司招股書)
2013年,公司在安徽開設首家“小菜園”門店,并自次年起在全國范圍擴張。
截至IPO前,公司共有623家門店,其中618家為“小菜園”品牌,均為直營店。
(來源:公司招股書)
此外5家門店,來自“觀邸”、“復興樓”、“菜手”等品牌,對公司業績影響甚微。
02 同價位市場競爭激烈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國內中式餐飲市場按客單價劃分,可分為大眾市場(平均客單價在100元以內)和中高端市場(平均客單價超過100元)兩類。
按2023年收入計,大眾市場約占國內中式餐飲市場的55.2%。
(來源:公司招股書)
“小菜園”定位為大眾市場,即平均客單價在100元以內。
該市場的價格競爭圍繞在50-100元這一區間,并且國內連鎖餐飲巨頭云集,2023年的CR5僅為0.8%。
(來源:公司招股書)
前五大品牌中,“小菜園”排名第一,緊接其后的四個品牌依次為:“太二”、“綠茶”、“呷哺呷哺”、“外婆家”。
“小菜園”:平均客單價為50-70元;
“太二”:平均客單價為70-90元;
“綠茶”:平均客單價為50-70元;
“呷哺呷哺”:平均客單價為50-70元;
“外婆家”:平均客單價為70-100元。
上述品牌雖然主打菜系不一致,但向消費者提供的用餐環境相似,門店設計和裝修多為中式古典風格。
(來源:公司招股書)
餐飲工業化的標桿
01 中央廚房曾叫“預制菜”
據披露,一家“小菜園”門店的菜品SKU約為45-50道,涵蓋冷盤、燉菜、紅燒菜、干鍋菜、炒菜、煲仔菜、蒸菜、湯和點心等類別。
同時,公司還會定期更新菜單,加入新菜品和當季特色菜。
盡管菜品種類和數量繁多,但公司仍能將上菜速度和品質作為賣點。
公司向消費者承諾,所點菜肴25分鐘內上桌,超時則免費贈送;對菜品不滿意,可無條件更換。
這得益于公司在安徽省內自建的中央廚房。據披露,公司的中央廚房,已實現了生產環節的“工業化”。
(來源:公司招股書)
而在2024年前,中央廚房的菜品,也叫做“預制菜”。
2022年,中國烹飪協會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參與起草并發布《預制菜團體標準》(“行業標準”)。
根據行業標準,預制菜分為即食(如八寶粥、即食罐頭)、即熱(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即烹(須加熱烹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凈菜)四大類。
中央廚房的預制菜,通常指即烹和即配類,也就是半成品和凈菜。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3月,預制菜的范圍被官方重新定義。
2024年3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新定義”),將即食和即配兩類食品排除在預制菜范圍之外。
(來源:新華網)
目前,公司在招股書中,多處強調“不使用預制菜”“堅持現場烹制”、“健康新鮮”、“區別于預制菜肴”。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OS:感謝新定義!贏麻了!)
02 努力“去廚師化”
公司中央廚房的功能,主要包括食材粗加工,比如將肉類切成標準的大小和重量外,以及為每道菜品配制專門的調料包。
相比新鮮食材,經過中央廚房處理過的食材能夠保存更長時間。
據披露,中央廚房生產的食材和調料包,并不會直接送往門店,而是先送往公司分散于全國各省的12個倉庫,再根據實時需求補充門店庫存。
在中央廚房的加持下,連鎖餐飲“去廚師化”,似乎指日可待。
比如,公司為每道菜品制定了標準烹飪程序,而廚師的任務是接受公司的培訓,以確保在后廚烹制來自中央廚房的食材和調料包時,執行同一套流程。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預計,在未來,每家新開門店僅需2名后廚員工,包括1名廚師長和1名副廚師長。
(來源:公司招股書)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公司已在門店中應用炒菜機器人。公司稱,炒菜機器人已實現“操作調味精準、菜品口感穩定”。
(來源:公司招股書)
據披露,每臺炒菜機器人的價格為5萬元。公司還計劃,將本次IPO募資中的1.5億元,用于采購3000臺炒菜機器人。
(來源:公司招股書)
不缺錢,3年門店數要翻倍
01 “降本增效”水平優于同行
原材料及耗材,是餐飲企業的最大成本項,主要來自食材耗費。
長期以來,公司原材料及耗材成本要明顯低于同行可比公司。
2021-2023年,公司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營收的比重,從34.5%逐年降至31.5%。
(來源:公司招股書)
相比之下,2023年,呷哺呷哺(00520.HK,注:“呷哺呷哺”母公司)、九毛九(09922.HK,注:“太二”母公司)和綠茶集團,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營收的比重分別為37.4%、35.8%和33.6%。
(制圖:市值風云App)
話說回來,公司食材耗費為啥低于同行呢?
食材的保質期普遍較短,蔬菜的保質期約為3天,冷藏肉類的保質期在5天以內,冷凍肉類的保質期則在1-2年。
因此,存貨周轉天數,也可間接反映出一家餐飲企業食材的“新鮮”程度。
2023年,公司的存貨周轉天數為24.1天,較2021年的18.9天,拉長了5.2天。
(來源:公司招股書)
同行可比公司中,九毛九和綠茶集團的存貨周轉天數均低于公司,2023年分別為21.3天和17.6天。
(制圖:市值風云App)
呷哺呷哺的存貨周轉天數一直居高,2023年高達76.8天。至于原因,呷哺呷哺倒也坦白——因為用的是冷凍牛肉和冷凍羊肉。
(來源:呷哺呷哺招股書)
公司凈利潤率自2023年起突破10%。2023年,公司凈利潤為5.3億元,對應凈利潤率11.7%;2024年1-4月,凈利潤率為11.5%。
(制圖:市值風云App)
目前,公司凈利潤率在同行可比公司中處于領先水平。2023年,呷哺呷哺、九毛九和綠茶集團的凈利潤率分別為-3.3%、8.0%和8.2%。
(制圖:市值風云App)
02 現金流充足
公司每年通過經營活動凈流入的現金不斷增長。2021年-2024年1-4月,累計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為19億元。
期間,公司的資本開支主要用于開設新門店,累計為7億元;同期,累計的自由現金流為12億元。
(制圖:市值風云App)
公司多數年份宣派的股息均在1億元以上。2021年-2024年1-4月,累計宣派股息4.7億元。
(來源:公司招股書)
可以說,公司并不缺錢。既然如此,為何還要上市?
需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4月末,公司有一筆5.4億元的贖回負債。據披露,贖回負債與公司向外部股東發行的優先股有關。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未披露觸發贖回的詳細條款。
不過,截至2024年4月末,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尚有6.3億元,足以覆蓋這筆贖回負債。
綜上,風云君認為,公司上市的主要動機并非是對賭壓力,而更多是出于大股東的個人意愿。
03 計劃3年內門店翻一番
公司上市募資的主要用途,是繼續擴張門店。
據披露,公司計劃于2024-2026年新開580家“小菜園”門店,至2026年末擁有超過1100家門店。而截至2023年末,公司門店數為542家。
也就是說,公司計劃在接下來3年內,將目前的門店數量翻一番。
公司未來快速拓店的支撐力,仍然是中央廚房。
由于大部分烹飪工序從后廚轉移到中央廚房,新開門店可節省大量的廚房裝修和設備采購成本。
據披露,公司預計開設新開門店的平均投資成本為130-170萬元,明顯低于同行可比公司。
相比之下,據綠茶集團披露,2023年,其新開門店的平均投資成本為317萬元。
(來源:綠茶集團招股書)
為與之配套,公司仍在不斷擴大中央廚房的產能。
據披露,公司在安徽馬鞍山興建中的中央廚房,生產線的品類不僅包括調味包和凈菜,還將擴展至速凍制品和醬鹵制品。
(來源:公司招股書)
公司的財務指標良好。
其整體成長性較好,堂食業務雖然波折不斷,但外賣業務迅速成為業績的新驅動力。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同行可比公司中領先。
公司堪稱餐飲工業化的標桿,致力于以中央廚房替代門店后廚,借助科技和機器降低運營成本,以獲得易于復制的拓張路徑。
至于如何在“科技與狠活”、以及消費者感受之間,尋找一個均衡點,顯然不是公司現階段最為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