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這一動靜結合兩相宜的靈動畫卷,正在長江下游臨江近海的滁州大地上緩緩鋪開。近年來,我市堅持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科技、市場等優勢,聚焦稻蝦共作產業,重點突破、集群聯動,做強做優稻蝦全產業鏈,為推進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高質量發展、建設高質高效的農業強省作出新貢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稻蝦產業發展,將其作為全市5個主導產業之一,并納入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統籌調度推進。市農業農村局組建稻蝦產業工作專班,牽頭稻蝦產業發展相關重點工作,制定《稻蝦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至2021年,市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對稻蝦產業經營主體予以補貼,實現連續3年面積翻番,奠定產業發展基礎。去年,爭取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資金3000萬元,用于小龍蝦養殖尾水處理及循環利用;支持全椒、定遠兩縣參與江淮小龍蝦優勢產業集群建設項目,獲批中央財政項目資金278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3789萬元;定遠、全椒、來安、天長、明光等地均出臺專項政策措施。近三年,全市累計整合投入各級財政資金近4億元,生產經營主體配套投入約2億元,吸納社會資本投入約10億元,全力做強產業,形成“蝦產業大兵團”,做優做好“蝦文章”。
經濟發展環環相扣。我市以小龍蝦養殖為主體,上下游延伸產業鏈,形成小龍蝦飼料加工、小龍蝦預制菜精深加工、“稻蝦米”種植和加工、原料蝦以及蝦品類預制菜冷鏈運輸等全產業鏈條。全市招引、培育以安徽天助飼料為代表的稻蝦飼料加工企業7家,以全椒縣潘氏生態農業為代表的小龍蝦養殖企業15家,以安徽興滁生態農業為代表的“稻蝦米”種植、加工企業6家,以安徽鑫農匯冷鏈食品為代表的小龍蝦預制菜加工、冷鏈運輸企業9家,年加工能力3萬噸;小龍蝦年加工產值5.84億元。同時,建成小龍蝦大型交易市場1個、中小型交易市場48個,年交易量4萬多噸。
高新技術增活力。我市先后與浙江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以及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開展稻蝦種養創新技術研究,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先后成立“221”小龍蝦技術創新團隊、“113”產業創新團隊、安徽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稻田綜合種養(江淮)滁州試驗站,組建稻蝦種養技術聯盟,開展稻蝦種養環境改良、小龍蝦養殖與病害控制等技術研究,總結推廣“一稻兩蝦”、小龍蝦早繁早育、繁養分離養殖、稻田增氧等新技術新模式20余種,獲得小龍蝦產業國家級發明專利13項、省級科技成果14項,參與制定市級以上地方標準12項。
在品牌培育上,我市借鑒“盱眙龍蝦”等地方龍蝦品牌打造理念,培育“全椒龍蝦”“三城龍蝦”等縣域龍蝦品牌,培育“美味明光 預制未來”小龍蝦預制菜、“定遠池河蝦”等領銜單品,深度挖掘“滁字號”小龍蝦品質內涵。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創建稻蝦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4個、企業自主品牌27個,認證“二品一標”農產品13個,“全椒龍蝦”品牌評估價值超110億元。
截至2023年底,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128.04萬畝、居全省第2位,其中萬畝以上示范基地8個、千畝以上84個、百畝以上2178個。獲批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1個、國家級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個,建成省級小龍蝦良種場1個,全市稻蝦年產量13.2萬噸。2023年,全市加工原料蝦9287噸,生產蝦尾1593噸、蝦仁410噸、調味蝦等預制菜1075噸,“稻蝦米”年加工能力24.5萬噸、年生產稻蝦飼料11萬噸,全產業鏈產值近6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