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春耕時節。然而,隨著“數字農場”“科技大棚”的普及,“春耕”的概念在郊外的不少地方正逐漸淡去,科技賦能之下的農業可以讓田間地頭的一年四季都成為“春天”。在金山,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就與當地農業融合得越來越深,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振興。請聽報道:
金山大力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讓四季都是“春”,i金山,2分鐘
春日暖陽遍灑大地,廊下鎮金塘農業的小番茄種植基地內,工人們正在玻璃溫室里操作著可升降電磁軌道車,為番茄苗整枝、掐尖、疏花,一串串成熟的小番茄紅黃相間掛于枝頭,等待著采摘。這里的技術主管周語怡看著透進來的陽光說,此刻的收獲與陽光無關、與春天無關,這個由智能控制系統精準管理的溫室環境,會讓“長勢喜人”在365天里天天發生。
周語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番茄成熟生長,我們串采的品種賣相比較好,我們是成串采收,成串銷售 。”
在這里,番茄種植全部采用無土栽培,通過水肥一體化灌溉吸收養分,棚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氮濃度等生長要素也全都交給電腦控制,小番茄可以一年四季生長,產量更是普通種植模式的10倍左右。
周語怡:“除了生長更好以外,也意味著病害更少,產品就非常安全,我們可以終年采收。”
不遠處的另一家農業科技企業稷青科技公司的蔬菜智聯工廠也早已忘卻“春天”,無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這里的蔬菜都會安然地平鋪生長在種植板上,板下流動的營養液為它們全天候提供保障。
一輛自動導向小車代替人工,在苗床間“巡邏”,通過攝像頭拍攝蔬菜照片,記錄生長狀態。這里的技術管理員胡耀峰介紹,大棚內各種蔬菜生長要素都可以通過農業智慧種植應用系統遠程控制,工廠采用的淺液流栽培不僅節水節肥,還可以讓蔬菜的生長周期縮短一半。
胡耀峰:“解決了一個核心環節的工藝自動化,用機械臂替代人工進行移栽,其次我們的苗床也進行了一些升級,對四季營養液的控溫會更加精準高效,同時達到節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