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田里,數輛收割機將稻谷送至田邊的卡車。卡車司機載著稻谷送往加工處,整車稱重、手機掃碼、卸下稻谷一氣呵成。隨即機器開始自動吸入稻谷并傳送至烘干設備,閃爍的信號燈提示著設備的運轉情況。烘干后的稻谷,部分進入碾米車間,隨著一兩名工人在產線上的操作,稻谷經由機器完成碾米、拋光等多道工序,變成雪白的大米,裝入貼好碼的包裝里,等待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
眼下正是秋收季節,11月5日,記者在蘇州太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太湖農業)看到,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正在被高速運轉的數據與機器替代。太湖農業攜手浪潮云洲積極探索數字賦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大米全產業鏈改造升級,以20人管7000畝地,建設大米加工數字化產線,打造“江南味稻”特色品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故事,正在廣袤的大地上展開。
水稻采收現場
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
“蘇湖熟,天下足”,自古太湖流域就是糧食主產地之一。坐落于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的太湖農業,以占地約7000畝的高標準農田為核心,進行水稻種植(一產),厚實的土地和優質的水源,孕育出香糯的“江南味稻”;打造農業管理服務中心,從事水稻倉儲、烘干、碾米等大米加工(二產),通過對土地和農作物進行智慧化管理,保障安全健康的“江南味稻”;建立銷售貿易體系和“農風”、“農娛”文旅體驗(三產),通過一二三產融合,打造高附加值的“江南味稻”。
水稻采收現場
目前,太湖農業已成為當地龍頭企業之一,獲評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當然,由傳統農業向三產融合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太湖農業在這一過程中也經歷了各種挑戰。
首先是農業普遍面臨的困境——從業人員少且年齡偏大。為此,太湖農業大力推動機械種植加工,“但是稻谷產量、谷物采收、車輛出入等數據統計依然依靠人工,工作繁瑣、效率低且滯后,易出差錯。”太湖農業副總經理徐亞婷表示。
其次是大米加工場景數字化管理水平低。太湖農業工程部經理、蘇州臨湖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徐飛坦言,生產制造數據缺失,不僅影響加工效率,還會造成其他隱患。比如曾出現過稻谷堵塞出口誤以為谷倉已空事件,需要工人費時費力爬上20米高的塔頂排查,如果發現不及時可能導致稻谷存儲過期。
最后是一二三產協同效率低。太湖農業作為擁有完整產業鏈的綜合園區,只在前期實施了部分信息化項目,頂層規劃不足,一二三產數據難以打通,制約產業發展。
為解決這些痛點,太湖農業攜手浪潮云洲,探索以工業互聯網賦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采數算數用數的破題邏輯
圍繞太湖農業的數字化轉型目標,浪潮云洲基于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的能力,以訂單為驅動,建立從生產加工到包裝運輸的標準化體系,以數據為抓手,助力產業匹配和高效協同,以數字化品控貫穿全程,實現一產水稻品質提升、二產大米品控管理和三產“江南味稻”品牌塑造。
在太湖農業管理服務中心,隨處可見的大小屏幕上,各類數據實時跳動,猶如“大腦”般管理和展示著各個環節的動態,數字化助力三產融合的場景變得具體起來:
在一產種植采收環節,依托物聯傳感設備和數字化種植系統,管理者可實時監測種植區的“四情”數據,參考水稻標準種植模型形成的作業建議,更好的完成種植工作。稻谷采收時,過去需手工填寫的三聯單被智慧稱重一體機替代,司機出示身份碼,稻谷產地及重量等數據被實時匯聚到邊緣計算一體機,依托采收績效管理模型,實時提供各灌區采收“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