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發地,首都最大的"菜籃子",每天大約有超過2萬噸的蔬菜,從這里被端上餐桌。2021年,北京河北兩地依托新發地開展合作,河北建基地,北京下訂單,張光輝的父親張彬和新發地其他一些蔬菜大戶組團來到衡水冀州,承包土地建起標準化種植示范園,今年,張彬的示范園已經達到3000畝。
北京新發地市場商戶 張彬:
現在種的有日本鋼蔥,還有水果玉米、有毛豆、有白蘿卜。咱多樣發展一些,看哪個食品適合咱的土地。
依托與北京新發地的戰略合作,衡水市冀州區的"訂單式"果蔬產業年產值超過5000萬,帶動近千名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如今,投資16億元的北京新發地衡水(冀州)農副產品智慧物流中心項目正在緊張建設,項目投運后預計年交易額將達30億元,可帶動上萬人就業。
衡水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于海云:
通過建立北京新發地+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全力打造京津冀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推動衡水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擴規模、 育龍頭、強品牌、提質量。
今年6月,京津冀三地農業部門簽訂協議,提出加快消費市場協同,實現生產端消費端共享共贏。三地優勢互補,把京津冀農產品銷往更大的市場。
地點 唐山遵化
眼下板栗已經陸續成熟,在唐山遵化的毛家廠村,板栗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毛文軍,正帶著員工加密田間管理,今年第一批成熟的450噸早栗子已經發往天津,晚栗子再過七、八天也將發往天津。
唐山遵化市城野板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毛文軍:
現在咱們又拿到了一個3000噸的訂單,銷路也越來越廣了,栗子是不愁賣了。
地點:天津市薊州區
毛文軍的買家就是天津燕都甘栗食品有限公司,在這里記者見到了一摞厚厚的賬本。
天津燕都甘栗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欒玉東:
像這就是我們跟毛家廠的每年的一個收貨記錄,我們一共四個地塊,每年就在這一個產地,就能收到200多噸每一天,一年下來基本上得5000多噸鮮板栗,在河北過來。
幾年前,欒玉東的公司以收購天津薊州本地板栗為主,隨著公司規模逐漸增大,本地原材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在津冀兩地政府部門的對接下,企業在河北找到了優質的新貨源。來自河北的板栗,經過天津工廠的深加工和有機認證,不僅成為三只松鼠、便利蜂等電商和門店的專供產品,還銷往日本、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天津薊州經濟開發區,燕都甘栗公司的新建工廠主體已經完工,今年底,6條新生產線將投用,瞄準的是京津冀三地的梨子、山楂等更多品類的農副產品,進一步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
天津燕都甘栗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欒玉東:
因為我們的企業原料在河北,生產車間在天津,銷售有一半是在北京。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把自己的優勢最大化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