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訊 (實習記者 閆 利 文/攝)調味品作為民生產業,其點滴變化都對老百姓的生活產生影響。食醋、醬油、料酒……越來越多調味品的出現也讓消費者更加重視調味品的質量安全與健康。6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輕工消費品質量安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調味品監管技術)、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食品安全重大綜合保障關鍵技術)舉辦了2022監管科技創新助推調味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會上,專家們圍繞提升調味品(醬油、食醋等)產品的質量水平、促進調味品產業創新水平與高質量發展展開討論,通過搭建調味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一體化平臺,貫徹與實施調味品行業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創新研發更健康、更營養、更安全的調味品產品,推動調味品產業的高質量健康發展,讓人民群眾吃上放心、滿意的調味品。
安全監管不容忽視
5月6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2021年市場監管部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的通告顯示,2021年完成調味品監督抽檢343284批次,發現不合格樣品2728批次,監督抽檢不合格率為0.79%。
近日,在多地市場監管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通告中,也有調味品檢出微生物、質量指標不合格。其中,5月17日,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通告中顯示,濮陽高新區新習新隆超市銷售的標稱蓬花食品有限公司委托泰安市東平分外香調味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味精,谷氨酸鈉檢出值為84.2%,標準規定為不小于99.0%,檢驗機構為駐馬店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經基層局調查,該產品涉嫌假冒。據介紹,谷氨酸鈉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反映了味精的品質質量?!妒称钒踩珖覙藴?味精》(GB 2720—2015)中規定,產品中谷氨酸鈉含量不小于99.0%。谷氨酸鈉不達標主要影響味精的品質,表明產品鮮味不足、質量不過關。
事實上,調味品的質量安全一直是行業關注的重點。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督管理司一級巡視員劉先德提到:“近年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調味品行業質量安全問題屢見不鮮。醬油、食醋等領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食品摻假造假、非法添加等問題。亟需有效的檢驗檢測技術來保障調味品的真實性。”
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鐘其頂也表示,價值體系和品質表達體系的不完善是食品真實性問題頻發的原因之一,化學冰乙酸勾兌釀造食醋、原釀本味醬油中添加外源谷氨酸鈉等都屬于調味品行業“劣幣驅逐良幣”的造假行為,需要標準和配套的檢驗方法來共同維護調味品的高質量發展。
檢驗檢測回歸真實
保障調味品安全,離不開相關標準政策、食品安全監管技術、溯源防偽技術、真實性技術的支持,也離不開生產企業、科研院所、檢測機構、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
劉先德介紹,市場監管總局提出多項重要舉措來促進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通過搭建產學研用為一體的檢驗檢測協同創新平臺,促進產業上下游之間加強產業協同和技術的攻關,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鐘其頂在談到調味品科技創新監管時表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技術創新中心(輕工消費品質量安全)運用穩定同位素質譜技術和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等先進手段,自主研發出醬油中外源谷氨酸鈉的分析檢測方法和冰乙酸稀釋產品假冒食醋的鑒別方法,并成功推出食品真實品質(FA)認證體系,助推調味品行業健康發展。FA認證通過食品真實性表達技術、自愿性產品認證、流通市場抽檢、信息傳遞等環節來實現食品真實品質表達,目前已獲得農夫山泉、魯花、君樂寶、國投中魯、溜溜果園等多個食品細分領域行業龍頭企業的廣泛認可。
會上,中輕檢驗認證有限公司、山西紫林醋業股份有限公司、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等調味品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及第三方檢測代表還發起了“調味品行業誠信倡議”——“不非法添加”“不以次充好”“不虛假標準”……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保障調味品質量安全與真實屬性,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倡議的發布對促進調味品產業誠信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輕檢驗認證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力民表示,未來將繼續圍繞制約輕工行業共性的“難點”“痛點”問題,形成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行業服務、人才培養和產業孵化于一體的輕工產品檢測技術協同創新基地,維護好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建立好輕工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信任橋梁,踐行“技術為美好生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