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食品安全質量是百姓最為關注的大話題,畢竟是吃的東西,容不得半點大意,而在眾多調味料當中,蠔油最為普遍,而且目前市場上還有很多關于蠔油的許多傳聞,甚至很多人都覺得蠔油在受熱時會有某些致癌物出現,那么蠔油的話是真是假?
是中國癌癥發病率高還是蠔油惹出了禍端?
我們通常食用蠔油又叫“附贈加工蠔油”將生蠔在鍋中熬煮,然后加入多種輔料,待熬煮至濃稠液體即可。
癌癥的發生和很多因素有關,還和平時飲食習慣分不開,所謂“病從口入”.因此,對蠔油致癌性的懷疑也就越來越多。
生產蠔油有兩種方法,一是生蠔直接蒸煮得到蠔汁,二是生蠔酶解得到蠔汁,可見蠔汁是生蠔肉中的精華,蠔油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蛋白質和脂肪、膳食纖維、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營養物質,適當食用蠔油的確比醬油更健康。
與蠔油易致癌有關的說法主要來自其提味劑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以及許多人所說的谷氨酸鈉在升溫后,生出焦谷氨酸鈉這類易產生致癌物而增加致癌的危險。
蠔油中谷氨酸鈉成分必須在120度以上的高溫下加熱才會變成焦谷氨酸鈉成分,焦谷氨酸鈉成分是我們日常烹調時遠遠無法達到的,有關醫療機構發表聲明稱蠔油致癌之說缺少科學依據,也無科學實驗能證實谷氨酸鈉致癌性。
怎樣正確地吃蠔油?
蠔油不宜久煮:蠔油如果久煮,會損害其營養價值,不但提鮮失敗,還會影響菜肴味道,想要蠔油提鮮增香的人,尤其是制作蠔油芡汁的時候,不可以把蠔油放上去。
避免高溫烹煮:蠔油不像老抽和生抽這樣的佐料,蠔油在長期的長時間的燉煮過程中,谷氨酸物質損失很大,導致蠔油鮮味的喪失,蠔香味消散,尤其像紅燒肉或其它需要長時間燜燉的肉菜,添加蠔油燜燉,鮮味突出不明顯,還容易使味道怪異。
麻辣,糖醋味中不加蠔油:麻辣均為較重味,將蠔油鮮味掩蓋,若加入蠔油,則完全不能體現鮮味,且麻辣菜以“麻辣”為食,凸顯鮮味略顯本末倒置。
此外,普通紅燒類菜肴多需較長時間燉制,而且溫度過高會使蠔油營養和鮮味損失殆盡,因此烹制紅燒類菜肴不使用蠔油。
醫生:這3種調味品盡量少食用
1、魚露
魚露可做蘸料使用,閩南人用老陳醋去腥味、小麻油封盤子、小米椒提味、生抽來加咸味、魚露乙酸乙酯提取物亞硝化等,其N-亞硝基化合物含量顯著增加,有致突變性和致癌性且可檢出有直接基因毒性,故盡可能少食。
2、食用鹽
鹽類攝入過多也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國居民飲食多為咸食,因此我國胃癌發病率較高。
鹽吃得太多,其中過多的鈉就會被腎臟排出體外,加重腎臟負擔、促使尿蛋白排出體外,引起人體水腫和腎結石等,使腎臟受到傷害而加重。
3、雞精
雞精中所含鮮味核苷酸作增鮮劑有增鮮效果,為日常所用調味品,味美可口,炒,煮湯等用之均可,煮菜時適量用之,可增加菜鮮味,可增進胃口。需要注意的是雞精含鈉量較高,若人體內鈉攝入量過高,就會加重水腫和高血壓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