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其介紹,金龍魚醬油業務是和臺灣丸莊公司合資建立,已向市場推出“丸莊”品牌的高端黑豆醬油,醋則是和山西合作伙伴在當地合資建廠打造“梁汾”品牌的山西陳醋。
5年前,以推出“金龍魚”品牌的芝麻油為標志,這家傳統糧油巨頭首次染指調味品,在今年初發布的2020年年報中,金龍魚展示了持續加碼的態度,目的是把自己打造成“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性食品集團”。
就在金龍魚加速躋身調味品賽道的同時,調味品行業老大海天味業也在覬覦糧油市場,并先后推出自有品牌的食用油和系列大米產品。
金龍魚和海天味業向來井水不犯河水,近期不約而同跨入對方地盤,絕非巧合。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就認為“海天味業或許在向金龍魚的‘大廚房戰略’靠攏”,而金龍魚在打造綜合性食品集團的過程中,顯然也將切掉對手一塊蛋糕。
金龍魚的野望
隨著消費升級,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新口味的追求推動著調味品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調味品也成了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艾媒網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950億元,同比增長15.3%,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各方資本“逐鹿”,金龍魚在打造“綜合性食品集團”過程中介入調味品不讓人意外。有專業人士告訴知食君,金龍魚在采購大豆、小麥、水稻、棕櫚等上游原材料上有資源,有經驗,還有強大的議價力,這些優勢對自主打造調味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調味品業務引領金龍魚走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金龍魚上市前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2019年營收分別為1507.66億元、1670.74億元、1707.43億元,年增幅分別為12.94%、10.82%和12.2%,大致保持穩定,同一時期的利潤分別為52.84億元、55.17億元、55.64億元,幾乎原地不動。
反觀海天味業,它在2020年實現營收227.92億元,只及金龍魚同期營收(1949.22億元)的11.69%,卻實現凈利潤64.03億元,超過金龍魚同期的60.01億元——正因為超高利潤率,海天味業又被形容為“醬茅”。
海天味業的商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金龍魚有著發展中的煩惱,海天味業也不想坐守單一的調味品市場。在其眼里,雖然糧油市場競爭激烈,但仍有機會。
銳觀產業研究院認為,我國糧食加工業總產值將在今年達到6.9萬億元,同比增長12%。雖然如此,全行業依舊存在“小、散、弱”狀況,產品集中于中低端。
在食用油方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2/13市場年度至2019/20市場年度,我國食用油產量從2372萬噸上升至2948萬噸,年復合增長率3.2%,食用植物油消費量從2755萬噸上升至3561萬噸,年復合增長率3.7%,國內食用油消費市場供需缺口自2012年以來持續擴大。此外,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花生油進口26.9萬噸,同比增長38.6%;菜籽油進口193.2萬噸,同比增長19.6%。
供需矛盾長期存在,消費升級背景下市場競爭向多樣化、高端化需求靠攏,以及面向高端消費人群的進口替代,都給了海天味業新商機。
今年5月,海天味業就一口氣推出了著眼高端市場的“代代田”大米和“油司令”品牌的大豆油和玉米胚芽油。
據了解,代代田大米在天貓的促銷價為69.9元/8斤,約合8.7元一斤。同一時期同一平臺,香滿園10斤裝五常香米為40.9元、魯花旗下福花10斤裝松嫩源香大米為75.9元、恒大興安10斤裝精品長香綠色大米為74元,“代代田”大米均價明顯偏高。海天大豆油預售價為98.8/4.9L,相比5L裝的金龍魚、福臨門等競品,也是價格高企。
廚房之戰,誰能勝出?
戰場既已擺開,戰斗也已打響,兩大實力巨頭的對撞一定精彩,但勝負難料。
渠道為王,誰擁有更多更密的渠道,誰就擁有更高的消費觸達率,勝算也就更大。
財報數據顯示,海天味業擁有經銷商合計7051家,較2019年凈增加1245家,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320多個地級市,2000多個縣域市場幾乎達到100%覆蓋。與之相比,金龍魚只擁有5097家經銷商,與海天味業差距不小。
金龍魚已經意識到渠道不足,它表示要“依托既有的品牌運營及渠道經營優勢,持續拓展產品銷售網絡,強化市場營銷工作,加大推廣與銷售力度”。
這在朱丹蓬看來,金龍魚的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凸顯,對渠道的掌控力在逐步增強,依托資本端的推動,金龍魚將進一步釋放自身紅利,對其發展有利。
從金龍魚2020年的表現看,朱丹蓬的觀點已經得到部分證實。金龍魚除了營收同比增長14.22%,歸母凈利潤也實現11%的同比增幅,達到60.01億元,擺脫了原地踏步的尷尬。
反觀海天味業,雖然經銷商數量占優但增長卻在失速。
在海天味業的整體營收中,最大單品醬酒占比高達6成,隨著近年來中低端醬油市場逐漸飽和,海天營收增速在不斷收縮。其年報數據顯示,從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海天醬油營收增速分別為16.59%、15.85%、13.60%、10.71%,整體呈下滑趨勢。
還不利于海天味業的是,味事達和千禾等品牌在調味品市場持續投入。
從去年開始,千禾味業進一步優化公司產能,提升規模效益,投入5.7億元擴建年產36萬噸的調味品生產線,其中包括3萬噸蠔油和3萬噸黃豆醬。卡夫亨氏(KHC.US)旗下味事達則于去年8月宣布在廣東陽西新建的醬酒廠開始投產,滿負荷產能高達20萬噸,主要生產味事達味極鮮系列醬油,未來將拓展更多的醬料及調味品。這都必將對海天味業的市場份額形成蠶食。此外,李錦記700億的體量也是海天味業難以跨越的大山。
也正因為此,海天味業開啟了多元化之路。據了解,在推出“代代田”大米之前,海天味業嘗試過腐乳、醋和芝麻油,2020年8月中旬推出過火鍋底料,同年底還推出了多款中式復合調味品產品。但就銷售數據看,新業務銷量大都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