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藍鯨產經了解到,谷物料酒釀造團體標準不僅對主要原料進行了要求,且對酒企規模、生產能力、生產設備、原料采購、壓榨設備、過濾設備等進行了明確規定,并要求酒企接受中國酒業協會組織或委托國家食品檢測中心舉行的不定期抽檢,對抽檢不合格將取消使用標志。
舊標準下,行業亂象頻生
隨著國內消費的不斷升級,消費者對調味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料酒類產品正從廚房邊緣化的位置,逐步走向除食用油、醬油、醋、雞精之后的“第五大必需”品類。
但是,說到料酒,大多數人仍然分不清是配制還是釀造的,更不清楚應該如何選購一瓶好料酒。在巨大需求的背后,也隱藏著料酒行業低門檻、低標準帶來的產品質量參次不齊問題。
2007年實施的行業標準(SBT10416-2007)中,對料酒的界定十分寬泛,僅以食用酒精、食用鹽、味精、焦糖色就能完成配置料酒的最低門檻要求。
由于行業標準低下,料酒包裝上的說明沒有規定需標注“釀造料酒”或“配制料酒”,造成各種品質料酒共用一個標準,甚至有些企業生產標準達不到行業最低標準,便執行企業標準,同樣可以上市售賣。消費者認知度不高,導致市場上大量存在劣質平價及以酒精勾兌而成的合成產品。大量低端料酒的配料表中盡管標注有“黃酒”,但實際上都用食用酒精勾兌而成。
江南大學劉雙平教授在發布會上舉例稱,有些企業直接用食用酒精配制生產,且每袋350ml的批發價僅需0.3元,比礦泉水零售價還便宜。還有些企業在包裝設計上迷惑消費者,以“五年陳加飯”、“原汁原味”來正面包裝,后面的原料表上,以飲用水、黃酒、食用鹽、味精來標注,與料酒一點都不沾邊。
此外,料酒行業不健康的低價競爭問題也顯得較為突出。尤其餐飲市場。市面上受歡迎的500ml低端雜牌價格,普遍在1.25-2元/瓶。
因為調味料酒的標準低,平時抽查的樣品基本上都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很少有企業不合格。基于料酒行業和市場的各種痛點,今年3月1日《谷物料酒釀造》團體標準的正式發布。
“新標”或加速行業大洗牌,由價格競爭轉向品質競爭
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調味品市場的需求量在每年1500萬噸左右,其中料酒、黃酒的需求量是500萬噸,占調味品市場1/3份額。料酒的消費沒有明顯的地域限制,各種菜系的葷菜都會用到料酒,在餐飲中地位僅次于食用油與醬油。
據了解,料酒作為調味品的一種,銷售額在2008年-2017年保持2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目前國內料酒市場靜態規模約70-80億元,未來有望達到400億。
劉雙平教授介紹,料酒行業是調味品領域最后一塊蛋糕。目前料酒行業正處于搶占市場階段,全國約有1000多家料酒企業,以中小型區域性企業為主,市場高度分散,行業集中度低。料酒行業中前5名企業只占據了約17%的料酒份額,其中行業龍頭老恒和僅占8%,王致和占3.5%,老才臣占2.9%,恒順占1.7%,海天1.2%,其余82.7%。
![](http://www.yazyy.cn/static/image/load.gif)
來源:調味品行業大數據分析及趨勢研判
目前,料酒市場品牌眾多,市面上各類品牌系列產品在300種以上,超市、經銷商都多品牌經營,競爭激烈,各料酒品牌處于“三無”階段:無組織化營銷、無廣告投入、無品牌宣傳。近年來,老恒和料酒在營銷端投入力度較大,做了較大的品牌推廣宣傳,但仍在教育顧客如何使用料酒、培養消費習慣。
藍鯨產經注意到,此次新標使用證明商標(標識)的其中一項條件是,谷物釀造料酒酒成品酒年生產能力原則上應不低于5000噸,若滿足使用商標的其他所有條件且經過專家評審認定的精制產品,也可使用“谷物釀造料酒及圖形”證明商標。
“隨著谷物釀造料酒團體標準發布,勢必會促進配置料酒生產企業轉型生產谷物釀造料酒;促使行業競爭由價格競爭轉向品質競爭。”老恒和陳董事長說,此時企業需要做的是,提升料酒的品質和生產技術,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擴大零售渠道,在技術手段上提升料酒的去腥、增香、提鮮等功能,挖掘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才有可能提升消費者對的產品信心和購買欲望。
中國食品品牌研究院專家研究員、第一調味聯合創始人張楓也斷言,新標準的問世,將加速料酒行業洗牌,關、停、并、轉、升級是大勢所趨。此外,資本關注度會持續高漲,上市企業會持續增多。跨界投資熱度不減,但由于專業匱乏,生存艱難。行業會回歸傳統工藝,老字號再次煥發青春。而隨著行業標準持續完善、加強,品牌集中度越來越高,但區域品牌為主、全國性品牌為輔的格局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