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疾病
不恐慌不盲目用藥
廈門市中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胡天赤:新冠肺炎傳染性強,人普遍易感。但廣大市民不要盲目恐慌,做好科學防護,注意個人衛生,健康飲食,一般是不會被感染的。
是否有必要服用雙黃連、板藍根、蓮花清瘟膠囊等中成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呢?
歷史上,中醫藥對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醫療健康保障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應對傳染病的防控方面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但對于正常人來講,是沒有必要服用這些中成藥的。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人體“正氣”的重要性。因此,良好的衛生習慣、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的體育鍛煉對于預防疾病更靠譜。
對于病毒感染者,應用中藥從目前治療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國家也在加強傳統中醫藥參與抗擊疫情的一線治療,但不建議大家盲目地自行口服雙黃連、板藍根這類中藥。中醫強調辨證施治,即使有病了也應該由專科中醫師看過后開處方用藥。
分清體質寒熱根據食物屬性調理身體
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王彥暉:此次疫情的病例顯示,一些攜帶病毒者沒有發病,親屬卻發病了。還有一些免疫力高的人,就算不小心感染上,也可自行修復;而免疫力低下的,就和病毒拼得你死我活了。其實,這就是免疫力之間的較量。
中醫辨證論治主要是調理身體狀態至“陰平陽秘”,讓正氣(與疾病斗爭的力量)更好地發揮作用。如何增強抗病力呢?首先,放松心情,規律作息。人在緊張、恐慌的狀態下,神經-內分泌容易出現紊亂,進而影響免疫系統功能的正常運作。保持心情的愉悅能夠保證身體內環境的穩定運行,減少因緊張、恐懼心理導致的免疫功能異常。
其次,飲食要合理、清淡、適量。人與人之間的體質存在差異,日常所需的食物種類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要先知曉體質的寒熱傾向。中醫認為,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可用“陰平陽秘”來表述,即正氣充足、邪氣少、寒熱平衡、氣血通暢。其中,寒熱是評價健康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對日常飲食起關鍵的指導作用。一個體質偏熱的人,可適當進食涼性的食材,如冬瓜、薏苡仁、西瓜、白蘿卜等。若是體寒的人不慎使用寒涼的食物,如苦瓜、綠豆等,有可能導致不舒服的癥狀如腹瀉等。
所以,中醫認為,治病養生,分清寒熱很重要。舌象是分清體質寒熱的重要途徑。典型的寒證在舌象上表現為舌質淡,而典型的熱證則是舌質紅。根據食物寒熱屬性調理身體,就能達到健康、舒適、和諧的狀態。
補足陽氣很重要加胡椒花椒可調和寒涼蔬菜
瑞來春中醫門診部老中醫林坤岳:人只有在病毒侵襲身體時才會以發燒的形式開啟免疫系統。現在的人因種種原因體能下降、體溫偏低,導致免疫應激差,連發燒的能力都沒有,這與寒濕偏重的體質有關。
身體低溫、濕氣重,會影響人的陽氣生發與新陳代謝,直接導致免疫低下,容易感染細菌病毒。而人體陽氣足,就不容易感染或感染后癥狀較輕容易恢復。所以,培養陽氣很重要。
祛除寒濕,中醫藥早就有非常知名的藿香正氣丸(/水/滴劑/膠囊),日常喝紅糖姜水也可。調配食物時可加入蔥、姜、蒜、胡椒、花椒等溫熱性食物作調料,一定程度上調和寒涼的蔬菜。注意保暖,多曬太陽,游泳后喝姜湯祛濕。
另外,黃芪也是一味非常好的強身抗病藥,補氣固表,排毒生肌。可每天用二三十克沖泡開水代茶飲。體質偏熱的可加點綠茶或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