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大蒜能收入多少?春耕時節,山東金鄉縣王莊村的蒜農們就早有了答案:“咱種的是合同蒜,有訂單,上了保險,一畝地穩賺上萬元。”
蒜農的底氣,來自完整的大蒜產業鏈。筆者了解,“大蒜之鄉”金鄉縣,建了3000多個冷庫,大蒜出口量占到全國的70%;有700多個加工企業,大蒜不只是調味品、農產品,更制成蒜油、大蒜素等保健食品;依托大蒜價格指數中心,許多農民既是蒜農,也是蒜商,對全球蒜價了如指掌。這些優勢,增強了抗風險能力。
相比之下,一些農產品靠賣原字號,產業鏈短,渠道單一,受疫情影響遇到了賣難。各地出對策想辦法,通堵點、暢銷路,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其背后也反映出農業發展的老問題:許多地方抓生產辦法多,路子熟,但在產業鏈環節,還有一些要補的課。
補上農業產業鏈短板,既能穩住“菜籃子”,也能穩住農民的“錢袋子”。當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只盯著“一畝三分地”,更要抬頭看市場,瞄準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只有找準新賣點、新門路,算好生產、加工、營銷、增值等全產業鏈的大賬,才能培養出競爭力強的好產業。
“跳出農業抓農業”,不少地方打開了發展新空間:江西贛州市章貢區以原生態田園為賣點,打造鄉村旅游,奏響現代都市“田園牧歌”;黑龍江綏化市北林區打造稻田公園,種出的彩色水稻能食用、能藥用,還成了稻田畫的天然“顏料”……這些“金點子”適應了新消費,讓傳統農業煥發出生機活力。
應該看到,鄉村產業要真正做大做強,背后需要有力的要素支撐,人才、資金、技術等缺一不可。但在大部分農村,資源要素缺乏依然是掣肘因素,還需下大力氣、真功夫。一方面要發揮好資源要素的引擎作用,繼續暢通要素進入農村的通道,通過相關財稅、金融等政策撬動,讓人才、資金等加速回流鄉村,改善鄉村產業發展的要素條件,夯實產業發展的要素基礎。另一方面,要匯聚起資源要素的合力,不唱“獨角戲”,而是“大合唱”。既要讓人才、資金、技術等擰成一股繩,共同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也要把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普通農戶等“鏈”進產業鏈,共同分享產業發展成果,只有形成更多的“共同體”,才能讓產業成長得更快,發展得更壯。
如今,我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已達850萬,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9.2%……發揮好這些資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從耕種收到產加銷,一環一環做扎實,希望的田野就能長出更多的富民產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堅實的根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