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重創澳大利亞海鮮產業,損失可高達28.1億澳元!
共3252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閱讀導航
前言
到達不了年夜飯餐桌的龍蝦
出口轉內銷的海鮮
本地的活魚也賣不動了
前言
“今天誰去買龍蝦?求拼車。”
“昨天買了兩只龍蝦,清蒸了一只,另一只還可以怎么做?”
“剛去完碼頭了,龍蝦700g的50刀,1kg的70刀,買的很多是中國人。”
今年1月底,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華人微信群都被一波波龍蝦特價的信息炸開了。
很多華人可能雖然居住在塔州多年,但卻未必吃過該州的重要漁業出口產品——活龍蝦。但是今年,原本應該高價出口到中國,趕赴農歷新年宴會的頂級澳龍,卻因為中國突然爆發的新冠疫情導致餐館訂單驟減,出口滯銷。
頂不住壓力的塔州本地漁民開始在社交網站上發帖拋售龍蝦。1月底在塔州的第一次大規模拋售,是在距離霍巴特市中心半個小時車程的Margate碼頭,售價為平時澳洲市面上價格的一半左右。
因為聽說只賣兩天,很多華人趕過去買了,本地中餐館也適時推出了活龍蝦加工服務的宣傳。沒想到到了2、3月份,賣龍蝦的漁船開始頻頻出現在市中心薩拉曼卡海邊碼頭,價格還是那么便宜,可是再也沒出現像第一次那樣引起人們爭相購買的場景了。
1
到達不了年夜飯餐桌的龍蝦
由于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傳播,塔斯馬尼亞,這個澳大利亞最南端的島,作為支柱產業的龍蝦、鮑魚和活魚出口面臨巨大壓力。
Henry是來自塔斯馬尼亞Ocean Blue Treasure的一名華人龍蝦產業經營者。從過年到現在,他時常望著養在倉庫水池里的幾噸龍蝦發愁,遲遲等不到足夠的訂單。
他從四五年前來到塔州,經營的產業有龍蝦和生蠔,生蠔主要供應澳洲市場,龍蝦則絕大部分出口到中國。
每年農歷新年前,本應該是澳大利亞龍蝦銷量最好的時候,塔斯馬尼亞漁民從南太平洋海上捕撈的一船船鮮活龍蝦,經過Henry收購經銷,會被直接運往中國,出現在中國餐館的年夜飯餐桌上。這個情景也適用于整個塔州龍蝦產業鏈,因為每年塔州捕撈的90%以上的澳龍會被銷往中國。
但是今年,受到中國疫情影響,國內餐飲業停擺,Henry接到了雪花般的取消訂單通知。
“整個龍蝦產業鏈是不健康的,嚴重依賴中國市場,這是把全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Henry氣憤又無奈,他透露了龍蝦產業存在的一些問題:
“
在澳大利亞,商業捕撈龍蝦是有配額的,每個州每年會發布當年的捕撈配額,比如說塔州去年的配額是1057噸。一些商業投資公司會去競拍這些配額,然后分成小額度賣給漁民,這樣漁民才有出海捕撈龍蝦的資格。每年配額的重新發布時間是3月份,也就是說,到2月份漁民需要把當年的捕撈配額用掉,不然就過期了。往年這些配額常常要賣到四五十澳幣一公斤,你看現在漁民拋售龍蝦70一公斤,減去出海和器材損耗的成本,基本上不賺錢的。
”
最近迫于壓力,Henry也開始把一些龍蝦賣往悉尼墨爾本的魚市場和中餐廳,以及做一些本地華人市場的團購。“團購在澳洲華人市場中還是很受歡迎的,畢竟很多人之前沒機會買到這么便宜的龍蝦。”
但是最近澳洲新冠疫情開始爆發,人心惶惶,他的本土市場訂單恐怕也要受影響。無論怎樣,Henry目前還堅持養著那一池池龍蝦,靜靜地期待逐漸復蘇的中國市場。
在澳洲從事海鮮出口產業超過20年的Jason(化名)也是觀望者中的一員。他在塔斯馬尼亞擁有鮑魚和龍蝦產業,加起來有170噸左右,絕大部分的出口目的地也是中國。
受到中國疫情影響,他開始把一些鮑魚制成罐頭和冷凍食品,價格損失一半以上。但是剩下的絕大部分龍蝦和鮑魚存貨,他還是留著等待中國市場。現在眼看著中國市場慢慢要恢復起來了,但澳洲疫情又開始爆發,就怕出口進度會受影響。
雖然深知單一市場會帶來高風險,Jason表示暫時沒有考慮調整出口戰略,畢竟“中國人對生猛海鮮的消費需求不會改變,國際市場上也只有中國人出得起最高的價錢。”
2
出口轉內銷的海鮮
隨著主要國際市場因冠狀病毒傳播而關閉,澳大利亞的海鮮價格正在下降,漁民們一籌莫展。對蝦、扇貝和龍蝦價格下降了三分之一,隨著亞洲市場繼續推遲購買海鮮,價格可能進一步下滑。
這對澳大利亞消費者來說可能是利好消息,因為出口轉內銷,在境內可以買到更便宜的海鮮了。
根據澳大利亞農業資源經濟科學局(ABARES)預測,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價值將下降3.89至28.1億澳幣。
彼得·麥高恩(Peter McGowan)是西澳大利亞州一個大型扇貝養殖場McBoats的老板,他最近感到壓力山大。
麥高恩表示:“我們70%的扇貝銷往香港,但中國新冠病毒爆發后香港市場關閉,所以我們遇到了麻煩。”
最近,McBoats從鯊魚灣地區卸下了26噸扇貝,這些扇貝在以前價值100多萬澳幣,但目前已經損失了1/3價值,他正想盡辦法以能夠彌補日常開支的價格賣掉。
麥高恩表示,公司將努力增加在澳洲本地的銷售,以彌補部分損失。
他說:“我們需要政府和銀行的幫助來克服這些困難,我們需要拉動當地人消費。
“扇貝的價格一直在下降,所以現在是澳洲人品嘗世界頂級扇貝的好時機。”
位于西澳的海鮮批發商、來自Fins的菲爾·克拉克發起了一項社交媒體活動,以增加國內海鮮消費。
“我預計,今年對蝦(價格)會下降,有可能下降1/3,所以澳洲人抓緊買蝦吧!中國是澳大利亞對蝦最大的市場,但現在我們不得不轉尋新的市場了,其中之一就是本地市場。”
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下,3月份美國波士頓海鮮博覽會(Boston Seafood Expo)也被推遲了,這又是對克拉克以及他身后的澳大利亞海鮮行業的又一次“沉重打擊”。
他表示:“壓力很大,但我們會挺過來的”。
3
本地的活魚也賣不動了
來自塔斯馬尼亞的活魚貿易是海鮮產業的最新受害者,因為冠狀病毒嚇跑了中餐館的顧客。漁業加工商和出口商史蒂夫·克羅克(Steve Crocker),通常將龍蝦、鮑魚和活魚出口到海外和澳大利亞本島市場。
每年的這個時候,他每周向悉尼和墨爾本的市場送去大約1500公斤的活魚。但是今年到目前為止,他送出去的不到400公斤。
克羅克表示:“我們的(中國)游客人數已不復存在,當地社區都對在中餐館就餐感到擔憂。”他認為是社交媒體對病毒的描述嚇得人們不敢去餐館。“這就像廁紙一樣,只是被夸大了,影響了太多人。”
跟克羅克同樣受到影響的塔斯馬尼亞漁業有78名漁民,大多數是雇傭多名甲板工人的業主兼經營者。
塔斯馬尼亞兩種主要的受影響的漁業物種是莫翁條紋魚和藍喉瀨魚。
塔斯馬尼亞鱗魚漁民協會主席謝恩 貝維斯(Shane Bevis)表示:“我們向悉尼和墨爾本市場出售活魚的數量下降了70%,人們因為害怕感染病毒,所以都不出來吃健康的魚。”
塔斯馬尼亞海鮮產業委員會的首席執行官Julian Harrington說:“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確實令人擔憂,如果冠狀病毒像他們所說的那樣蔓延,那些高價值的奢侈品可能會從消費者的視線中消失。”
在今年發布的2020年漁業展望中,ABARES表示,如果出口市場恢復正常,澳大利亞的海產品產業明年將反彈到34億澳元。
“COVID-19疫情的影響程度是不確定的,取決于疫情的程度、持續時間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影響可能會持續到2019 - 2020財年之后。”ABARES代理執行主任Peter Gooday說。
塔斯馬尼亞島在2017- 2018年生產了超過10億美元的海鮮,包括巖蝦和鮑魚。根據最新的政府數據,加工后的價值為13.8億美元。
ABARES的報告沒有對塔斯馬尼亞州的海產業受到的冠狀病毒影響做出具體的州估計,但根據水星報(Mercury)披露的最新當地海產數據,下降12%將達到1.28億美元左右。
由于顧客不再光顧餐館和零售商,墨爾本部分地區的魚類銷售普遍低迷。
墨爾本Box Hill有大量的中國和亞洲居民。Alvin Miao是Box Hill的一家魚店店主,他說,由于人們對冠狀病毒的恐懼,他的在墨爾本BoxHill的活魚生意數量大幅下降,降幅在60%至70%左右。
他沮喪地說,“隨著新冠病毒傳播持續的時間越長,澳大利亞公眾接觸到的冠狀病毒就越歇斯底里,人們就不會再去餐館了。”在魚市場旁邊的車站街,(一些)餐館已經關閉了兩到三周。購物中心的一些餐廳只在午餐時間營業,關門時間也很早。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