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解決了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有2264億斤,70年里先后邁過11個千億斤臺階,現在已連續4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還有“油瓶子”“菜籃子”“果盤子”也是供應充足。”韓長賦介紹說,我們用9%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這是世界農業史上的奇跡,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基本消除了農村絕對貧困。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貧困人口有7.7億,2018年底減少到1660萬,2020年即將全部脫貧。農村民生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扣除物價因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實際增長40倍,達到14617元。超過99%的建制村通了硬化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義務教育實現全覆蓋,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農業現代化有了質的飛躍。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良種實現全覆蓋,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達到6.4億畝,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超過80%,我國農業進入主要依靠科技裝備驅動的新階段。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發展,農藥化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手機已經成為農民的新農具,農民坐在家里劃劃手機就能了解技術和市場信息,甚至可以控制澆水和施肥。
形成了一套中國特色的“三農”政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土地承包期將再延長30年,推行“三權分置”改革,搭建起農業支持保護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制度框架,這些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將長期起作用,也將長期堅持。
開啟了鄉村振興新篇章。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們解決溫飽、擺脫貧困后的又一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兩年來,鄉村振興全面啟動,規劃體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在統籌推進。(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