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沉下去做事情,“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能讓人逆天改命。
文 / 華商韜略 方樂迪
8月29日,第五屆全國非公經濟人士優秀建設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與大佬們共同獲得殊榮的,還有位生意規模相對較小,年產值不過5000萬元的企業家。
他就是邯鄲市叢臺區玉林調味食品廠的負責人武玉林。
他白手起家,靠誠信經營做大企業,并屢獲榮譽。
據媒體報道,武玉林的企業從起步到現在,對內,沒有拖欠過職工一分錢工資;對外,他沒有欠過代理商和合作伙伴一分錢貨款。
生于1963 年的武玉林,從十幾歲開始就背井離鄉出來闖蕩。
初入商場的武玉林起初并沒有什么明確的目標,就是討個生活。剛開始他只是通過倒賣大米、面粉掙一點差價,幾年里換了好幾個行業。
但1987年,武玉林懷揣著800元的家底兒,開始到邯鄲市和平市場上創業。創業初期,他的攤位只是賣些“姜、蒜、辣椒”等調味品。后來,他又開始進些“藥料”搭配著賣。
一個偶然的機會,武玉林從熟人那里得知調味品的生意比較好做,便開始專注這塊的生意。
最開始,武玉林經營一些生產調味品的原材料,例如花椒、大料、孜然、辣椒等。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后,武玉林的調料生意逐漸穩定,并有了一定的收益,他也開始在這個行業扎根。
武玉林雖然起步較晚,但他堅守誠信,在不長的時間里就贏得了一批固定消費群體。
他始終堅持著一條經營原則:貨真價實、誠信經營,以信譽爭市場。
此外,武玉林還善于動腦筋,勤于琢磨顧客的消費心理。生意漸入佳境后,武玉林開始想辦法加快發展經營的步伐,他首先從零售往上游走,不僅擴大零售,還開始做批發。
由于經營有方,武玉林漸漸地在調料品生意圈里有了好的口碑。在邯鄲乃至外地客商圈子里,都知道邯鄲有個著名的調味品批發商——武玉林。
在調料行業里的摸爬滾打,讓武玉林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的本領——別人便拿出任何一種調料,他就能說出它的產地、成色、市場價位,以及需求方向等相關信息。
通過批發生意,有了一定資金積累的武玉林開始把戰場轉向了“深加工”,籌備開設調料加工廠。
確定方向后,武玉林對市場進行了細致的調研,通過走訪和調查,武玉林發現當時的華北市場還沒有一個成規模的調料加工企業。
經過反復考慮,武玉林認為自己不僅懂得調味品的知識,又擁有固定的貨源和銷售網絡,這都是開辦調料深加工企業的良好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俱全,武玉林說干就干。
1999 年下半年,武玉林著手籌劃辦廠的準備工作。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奔波忙碌,經歷了選廠址、購設備、設計包裝、招聘技術和銷售人員、研究配方等流程,武玉林的邯鄲市叢臺區玉林調味食品廠在2000年正式掛牌成立。
但武玉林的辦廠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創業初期,由于缺乏經驗,設備簡陋,以及工人技能水平不高等諸多因素的左右下,很多武玉林意想不到的困難接踵而至。
武玉林忙得焦頭爛額,飯吃不香,覺睡不著,人瘦了幾十斤,頭發掉了幾大把。
經過深思熟慮,武玉林認識到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就會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碰壁,所以當務之急,必須調整經營思路。
武玉林很快作出了幾項重要舉措:
他不僅通過籌建銷售大廳,建立銷售隊伍來開拓市場,還聘請了專業的專家學者,結合祖傳秘方,科學調整產品配方,先后開發了包子餃子料、燉肉料、炒菜料、咖喱粉、麻辣鮮、茶蛋料、五香粉、孜然粉等上百個品種;此外,他還結合產品特點,設計構思新穎、色彩鮮艷的專利包裝;并先后注冊了武玉林肖像、香三、武玉林香三等多個商標。
經過這些努力,武玉林的玉林調味廠開始真正穩住了陣腳,并走向了全國。武玉林本人印在商品上的經典logo頭像,也成為不少家庭的生活記憶。
近二十年來,玉林香三系列調味品,特別是“香三”(玉林版十三香),輻射到東北三省、內蒙古、山東、山西、河北、江蘇、新疆、廣州、成都、重慶、四川等全國 27 個省市。
武玉林在調味品行業聲名鵲起,而武玉林的產品,也成為老百姓的餐桌常見調味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