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醬油:一滴,就能讓一碗白米飯擁有靈魂

 
點擊 274回復 0 原帖 2023-02-17 15:37


沒有胃口的時候

你是否也想來一碗簡簡單單的

醬油拌飯?

看看家里的減鹽生抽、增色老抽

似乎都無法點亮一碗大米飯

今天為你介紹的

是氤氳了幾百年醬香的

樂清古法釀造醬油

扎扎實實的九道工序

匠人手作 一滴入魂

樂清,意為“樂音清和”。于東晉寧康年間置縣,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這里南接甌江,北依雁蕩。群山,稻田,村落,風景如詩如畫,仿佛世外桃源。

樂清氣候宜人,日照充足,是釀造醬油的天然曬場,釀造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至解放前,樂清境內的醬園多達21家。

如今,這些老醬園早已消失,“打醬油”也成為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但還有一位匠人,仍然在用古法釀造醬油。

薛金維,淡溪鎮潭頭村村民,祖輩就會釀造醬油,他從小耳濡目染,將這門瀕臨失傳的手藝,用心保留了下來。2015年,薛金維師傅的古法醬油釀造技藝,被納入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傳統醬油說實在話,他們也是一種生命,它是活體的,你如果對它不好,它可能滅掉了,你如果對它好,它可能保留下來,這個東西是相對的?!?/p>

—— 薛師傅

中國最古老的醬油被稱為“醢”(hai)。醬油里的醬(豆醬)通過微生物米曲霉的作用,將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產生人體需要的多種氨基酸,并將原料中的淀粉發酵成葡萄糖、谷氨酸及少量酒精。經長時間日曬,使醬形成濃郁的色香味,再與鹽水稀釋為流質,得出的便是醬油。

薛師傅采用的天然曬露法,俗稱“老法”,是一種沿襲數千年的古老方法。

大致分為九道工序:

先將黃豆用清水洗凈,浸泡一夜,令其吸足水分。薛師傅選用的是小顆粒非轉基因黃豆,產自東北,粒粒飽滿。

第二天清晨,薛師傅在院子里燃起木柴,將泡好的黃豆倒入籠屜,利用蒸汽,將黃豆慢慢蒸熟。

四個小時后,黃豆蒸好了。從籠屜里取出,在竹篾席上攤開。此時的黃豆通體晶瑩,散發著綿綿的豆香。

待黃豆完全冷卻,就可以進行拌料。先加入曲粉,使黃豆與曲粉均勻混合,粘在一起。再加入小麥粉,給黃豆包裹上一層薄衣。

之后,便可以放到曲房發酵。盛放醬胚的竹篾席,是薛師傅找當地的老人家專門編制的,有竹器本身的清香,但不會影響到醬油的本味。

制曲,是釀造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至少需要發酵三天三夜。在這期間,薛師傅反復進入曲房,查看醬醅的變化。當醬醅結成翠綠的塊,能用手輕松掰開,里面長出細細的霉菌絲,醬油曲就制好了。

制好的醬油曲,搬到室外,倒入陶制的發酵缸。缸的底部為食鹽水,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也是醬油里咸味的來源。

古法釀造醬油,需要經歷至少5個月的“日曬夜露”。

白天,打開醬缸,太陽的曝曬使缸中的微生物迅速發酵;夜晚,溫度降低,醬味受冷凝縮,吸收空氣中露水的精華。

在曬露的過程中,每隔幾天,薛師傅都要進行“搗缸”。用木棍不停地攪動發酵缸,使缸內的物質均勻曬熟,呈紅褐色,產生濃烈的醬香味。

三伏天是曬露的關鍵,日頭不夠猛烈則曬不出香味,日頭太猛就容易曬焦,需要不停地翻動醬缸,或者捂上蓋子。

經過日日夜夜的等待,醬園內醬香浮動,醬油終于成熟。使用竹篾桶和木勺,用浸出法緩緩提取。

原汁原味的醬油,鮮美濃醇,醬香撲鼻,是時間的呈現,也是自然的回饋。 

四季輪回,秋去冬來,薛師傅在他的醬園里,已經待了二十二年。細心慢釀,看天吃飯,這是一位手藝人的執拗,也是對造物的敬畏與堅持。


舉報收藏 0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