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醬油犯1個錯,小心骨頭變脆、血管變硬!

 
點擊 133回復 0 原帖 2022-12-09 15:28


醬油是家家戶戶不可少的調料,糖醋菜、紅燒菜、油燜菜、燉菜等都要加一點,不僅可以改變菜肴的顏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添菜的口味~

但你是否知道,吃醬油也有講究,若是錯了,胃、腎、心都受傷!

1

醬油,千萬不能吃太多

時間久了,危害慢慢顯現

醬油中一般含鹽量較高,一白瓷勺(10ml)醬油中就約有1.5~2g鹽了,而長期鹽吃多了容易導致一系列身體問題:

1

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

當攝入過多的鹽后,為了保持體液平衡,細胞外液就會隨之增多,血容量也會增加,血壓也就升高了。

而高血壓又會進一步導致心血管疾病。據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每年約165萬人吃鹽過多引發心血管疾病致死!

2

傷腎

人體約95%的鹽分是以尿液形式經過腎臟排出體外的,因此,攝入過量的食鹽,也會加重腎臟負擔

。

3

增加骨質疏松風險

鈉離子在排出體外的同時需要鈣離子的協助,換句話說,排的鈉越多,鈣的消耗越大,罹患骨質疏松的風險也就越大。

4

損傷胃粘膜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其中的氯離子會使胃酸濃度升高,高濃度的胃酸會腐蝕胃粘膜,進而誘發各種胃病。

因此,大家加醬油時,要“手緊一些”,別放多了,并適當減少其它調味料的用量,以免鈉攝入過量。

除了不能多吃,一些關于醬油的傳言也是不可信的:

2

關于醬油的傳言,學會辨真假

1

醬油吃多了會變黑?

皮膚的顏色是由一種叫“黑素”的物質決定的。它主要是由“黑素細胞”利用“酪氨酸”這種氨基酸,經一系列復雜的反應而生成。

雖然醬油中也有“酪氨酸”,但食物中酪氨酸含量較少,對膚色幾乎沒有影響。

醬油之所以黑,主要因其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天然的色素——類黑素。這種物質吃下去后會被分解為糖、氨基酸等基本成分,并不會流進血液、直達皮膚,把皮膚給“染”黑。

2

吃醬油,傷口會留疤?

傷口是否殘留疤痕是由傷口大小、是否感染及營養狀況等因素綜合決定的,與醬油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食物顏色的深淺并不會影響傷口愈合。

3

孩子要吃專門的兒童醬油嗎?

事實上,我國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食品安全標準,也沒有明確“兒童食品”定義。

在給孩子買食品時,最重要的不是看名稱,而是看營養成分表和配料表,配料表太長的最好別買;營養成分表中,若鈉含量比普通醬油低很多,則更適合兒童

營養專家還提醒,其實在給不到1歲的孩子添加輔食時,不需要加任何食鹽1歲-2歲期間慢慢添加,一般控制在2克內,食用醬油時減少用量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兒童醬油。更何況,兒童醬油中所含的營養素在其他醬油中也有。

4

醬油會致癌?

有的人認為,醬油中含有焦糖色素,這種物質中含有大量的4-甲基咪唑,這是一種致癌物質,所以經常吃醬油容易增加患癌風險。

事實真的如此嗎?

世界衛生組織的致癌物名單中,4-甲基咪唑確實被列入2B類致癌物,是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但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明會致癌。

而一般醬油中的4-甲基咪唑含量是完全符合相關的國際法規和法律標準的。只要我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合格的醬油,就不用擔心吃醬油容易致癌。

3

選購一瓶好醬油,關鍵看三點

1

看氨基酸態氮含量

“氨基酸態氮”含量越高,則醬油品質越高,鮮味也就會越濃。根據我國食品相關標準,醬油中的氨基酸態氮含量可分為4個等級:

①特級:氨基酸態氮≥0.80g/100ml

②一級:氨基酸態氮≥0.70g/100ml

③二級:氨基酸態氮≥0.55g/100ml

④三級:氨基酸態氮≥0.40g/100ml

所以平時最好選特級醬油。

2

看工藝:高鹽稀態的更好

有的醬油會直接標注生產工藝,有的則是將生產工藝寫在產品標準號(GB18186-2000)后面。

一般來說,標注“高鹽稀態”的醬油釀造時間較長,質量比“低鹽固態”或者“無鹽固態”的醬油更好。

3

看配制原料,大豆和小麥最佳

醬油的發酵原料主要有大豆、豆粕、小麥以及麩皮。

相比之下,使用大豆和豆粕對于醬油的品質影響不大;小麥當中的糖類物質更加豐富,所以在后期發酵過程中也會使得香氣更加濃郁;麩皮成本較低,味道適中。

所以,購買醬油,建議選擇以“大豆和小麥”為原料的產品

醬油,是我們生活中常見常用的調味品之一,我們要學會正確挑選和科學使用,對身體更有益!


舉報收藏 0打賞 0